1. 跳轉至内容
  2. 跳轉至主選單
  3. 跳轉到更多DW網站

監管障礙未除 在華歐企信心降至史上最低

2023年6月21日

據中國歐盟商會的調查,受到監管方面的障礙、政治化因素影響,歐洲企業對中國營商環境的信心大降。四分之三的企業重新考慮過供應鏈策略,12%則表明已將部份業務撤出中國。

https://p.dw.com/p/4Srrg
根據中國歐盟商會最新調查,歐洲在華企業的信心明顯下降。圖為上海外灘一景。(資料照)
根據中國歐盟商會最新調查,歐洲在華企業的信心明顯下降。圖為上海外灘一景。(資料照)圖片來源: CFOTO/picture alliance

(德國之聲中文網)中國歐盟商會(European Union Chamber of Commerce in China)週三(6月21日)公佈年度調查報告,稱「歐洲在華企業信心明顯下降」。商會主席彥辭(Jens Eskelund)向媒體表示,企業在中國的商業信心「幾乎達到有紀錄以來最低的水準」,且預期未來5年內,監管環境不會真的有改善。

根據該報告,調查的570間企業之中,有62%稱曾因監管方面的障礙而錯失商機。而有64%的企業認為,過去1年來在中國的運營難度變高,還有3成的企業營收同比下降,這2個數字都創下歷史新高。而把中國視為前三個未來投資目的地的企業數量,同比降低13個百分點,跌至55%,這是自2010年首次在調查內提出該問題以來,最低的水準。

報告指出,過去1年來「中國營商環境政治化加劇」,26%的企業曾面臨這方面的挑戰,例如要考慮是否取消在一些「敏感地區」的業務,或是因銷售地來決定是否要賣不含中國製、或美國製零件的產品。此外,受俄烏戰爭衝擊,許多企業「重新審視中國市場」,並思考其業務會不會因台海緊張局勢升級而受到影響。

過去2年內,有75%的企業曾重新評估其供應鏈策略,背後的原因最主要是希望「加強供應鏈韌性」(64%),其次是地緣政治因素(31%);12%的企業已將部份供應鏈轉移到中國大陸以外。報告指,企業總部「與中國業務日益脫鉤」,這點「不利於歐洲在華企業的發展,也不利於中國」,因為可能導致整體效率變低、溝通障礙增加等問題。

該報告也說,如果中國消除市場和監管障礙,仍有63%的企業表明願意提升在中國的投資。去年中國解除嚴苛的疫情清零政策;報告主張,北京應「像當年為加入世貿組織(WTO)」一樣,落實經濟改革,並且證明「支持企業發展的承諾不僅僅是說說而已」。

中國政府加大對企業的監管,並加大「反間諜」的力道,讓外企陷入更大的不確定性之中。圖為北京商業區一景。(資料照)
中國政府加大對企業的監管,並加大「反間諜」的力道,讓外企陷入更大的不確定性之中。圖為北京商業區一景。(資料照)圖片來源: Wang Zhao/AFP

商會主席彥辭表示,外國企業最大的擔憂就是中國擴大「國家安全」定義,從經濟、糧食、能源到政治領域都算在內:「究竟有什麼算是國家機密?從哪邊開始算是政治問題,哪邊開始不算商業範疇?」他說,企業無法確知正常營運的範圍落在哪裡。

此前,中國修訂了《反間諜法》,擴大了國安單位的執法權力。今年以來,美思明智(Mintz Group)、貝恩(Bain & Company)、凱盛融英(Capvision)等美國企業的中國辦公室陸續遭到中國調查,半導體大廠美光(Micron)的產品更遭到封殺,一連串事件皆加劇了外企感受到的不確定性。

今年5月,中國英國商會(British Chamber of Commerce in China)亦曾發表報告,同樣對外企在中國經營的不確定性表達憂慮。該會主席麥考馬克(Julian MacCormac)當時說:「如果能有更多明確性和確定性,我們相信企業將更加致力於在中國投資。」

(美聯社、路透社、中國歐盟商會等)

© 2023年德國之聲版權聲明:本文所有內容受到著作權法保護,如無德國之聲特別授權,不得擅自使用。任何不當行為都將導致追償,並受到刑事追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