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平观察:华春莹的“餐馆”和苏州警察的“和服” | 评论分析 | DW | 17.08.2022

访问新版DW网页

尝鲜使用dw.com测试版。该版本仍在完善中,欢迎你提出宝贵意见!

  1. Inhalt
  2. Navigation
  3. Weitere Inhalte
  4. Metanavigation
  5. Suche
  6. Choose from 30 Languages

评论分析

长平观察:华春莹的“餐馆”和苏州警察的“和服”

外交部发言人华春莹推文中的餐馆和一位苏州警察眼中的和服有什么共同点?时评人长平认为,日常生活化的爱国主义“再教育”在中国并非徒增笑柄,而是相当成功。

China Sprecherin Außenministerium Hua Chunying

外交部发言人华春莹

(德国之声中文网)外交部发言人华春莹可能会嫉妒苏州一位年轻的警察。两人分别在墙外和墙内做了同一件事情,那就是利用日常生活煽动民族主义情绪。华春莹引来的嘲讽虽然级别够高,但是不如苏州警察遭到的质疑更加广泛和深入。

8月7日,华春莹在推特发文,称"台北市共有山东饺子馆38家,山西面馆67家。味觉不会骗人,台湾一直都是中国的一部分,失散多年的孩子终将回家。"她的言论瞬间化身为"低级红高级黑",给全球舆论带来了一阵欢乐。其中最妙的回复来自她的同行、美国务院发言人奥尔塔古斯(Morgan Ortagus)的推文:"中国有超过8500间的肯德基餐厅。味觉不会骗人,中国始终是肯塔基州的一部分,失散多年的孩子终将回家。"

这种对照产生的荒诞性带来的娱乐效果,容易让人误以为日常生活化的民族主义煽动和爱国主义教育并不多见,偶一为之也徒增笑柄而已。事实恰恰相反,这种"再教育"在中国相当成功。

华春莹并非突发奇想即兴创作

以饮食文化为例,中央电视台曾经在黄金档位播出电视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成为全民追捧的文化热点。在中国国内就有若干学者,以正面赞许的立场肯定了它在民族主义教育上的成功。学者于烜认为,这部记录片"以美食为承载,通过民族性格认同,民族情感认同,传统、文化和文明认同,族群认同,完成了一次以国家认同为主题的主流意识形态价值的传播"。学者张书认为,该片完成了国家柔性形象的大众化、人性化传播。另外两位学者阎景娟和任傲尘的研究则表明,该片在宏大叙事方面的周到程度,与历年"春晚"如出一辙。比如,"坚持政治观点正确,有代表性的省份一定要提及,如宝岛台湾是祖国的一部分,《舌尖上的中国》展现了台湾的乌鱼子和小吃夜市"。为了颂扬了民族大团结,还展现从藏人的酥油奶茶到蒙古族的奶食等各民族的和谐生活。

阎景娟和任傲尘指出,《舌尖上的中国》在唯美、浮华的光影之下,一点也没有触碰在中国表现尖锐的食品安全问题,以及蔓延在社会各层面的信任危机。该片提供的,只是一种抚慰性的愉悦。"它看上去和美、舒适、健康、积极,对于一部致力于建构国家形象的纪录片来说,我们不能对它期待更多了"。

由此可以看出,作为外交部发言人,华春莹的那段推文并非突发奇想的即兴创作,而是这类爱国主义饮食文化教育的自然延展。对于还没有接受"再教育"的台湾人和没有受过《舌尖上的中国》熏陶的外国人来说,她的逻辑有点蹩脚。同样的话发在新浪微博上,在删除嘲讽性评论之后,我们一定会看到一大片感动得热泪盈眶的网民留言。

在"日本风情街"穿和服违法?

三天以后,在苏州淮海街,一位网名叫"是影子不是本人"的中国女孩,模仿悬疑类日本漫画《夏日重现》中的场景,身穿日式浴衣拍照,被一位年轻的警察大声呵斥,并以涉嫌"寻衅滋事"带到派出所讯问。

警察呵斥的话是:"你穿汉服我一定不管你,你穿和服是什么意思?"中国人为什么不能穿和服呢?不用说,上世纪的日本侵华战争给中国人带来了至今未愈的深重创伤。但是,中国网民并不会从这位警察的呵斥中读出反战的信息--和服并非侵华日军军服,何况很多人还沉浸在"趁着佩洛西访台一举解放台湾"的兴奋之中--而是"我是中国人"这种民族主义建构,跟"中国人不能过圣诞"是同样的道理。其重点诉求不是人类和平,而是仇日反美爱中共。

这起事件触发了中国网民复杂的情绪。人们注意到,苏州淮海街是当局刻意打造的"日本风情街",遍布日本特色的服装店和餐馆,号称"小东京"、"大阪街头",2010年底被评为"国家级著名和特色商业街区"。这就意味着,警察不仅执法无据,不高兴了就可以抓人,而且是选择性执法,"柿子捡软的捏"。更准确地说,无权无势的升斗小民必须做"爱国奴才",有权有势的达官贵人则可以"结与国之欢心"。

这也并非是这个警察的"即兴创作",而是整个社会图景的协调组合。例如,华为高管孟晚舟可以在西方民主国家拥有永居权,以及数套豪宅,但她仍然被认为是"爱国英雄";而普通民众买一个苹果手机,就有可能被骂"崇洋媚外"--人们担心,以后甚至有被警察讯问的危险了。

苏州警察对民众的"再教育"

网民进一步发现,原来仇日反美的主要宣传机器央视的台标竟然来自日本人的设计,"开国大典"天安门城楼上的八个大灯笼也是日本人设计的。更不用说,"改革开放"以来,中日友好医院、北京地铁1号线、13号线、首都机场二号航站楼、上海浦东机场、武汉长江第二大桥等等都受益于日本对华援助项目(ODA)。

这个名单还很长。人们发现,撇开日本人的贡献,今天的中国人都不会说话。在中国的爱国主义宣传话语中,要人民服从的"组织",遵守的"纪律",热爱的"党"和"政府",拥护的"社会主义",反对的"资本主义",穿和服还是汉服的服装"美学"……都来自日本人用日语或者借用古汉语对西方语言的翻译。

还有网民感慨:"两年多前,14岁日本女孩身着中国旗袍向路人鞠躬,为武汉肺炎患者募捐。两年多后,一位中国女孩,因为身穿和服就被当街抓走。"

令人遗憾的是,网民们列举的这些事实,对苏州警察的教育效果微乎其微。有人认为这个警察素质差,不了解这些历史知识。警察多了解一些历史知识不是坏事,但是他们的行动指南来自现实政治。在当下的中国,一个警察再无知,也不会去抓普京崇拜者,更不会去质问孟晚舟为什么甘当外国名牌的免费模特儿。

Chinesischer Journalist Chang Ping

时事评论作家长平

因此,对于普通民众来说,苏州警察传递出的信号仍然强烈而且有效的:那就是要强化仇日反美自觉意识,任何立场失误都有可能带来麻烦,而且这些麻烦正在升级。这是一个以暴力和恐吓为基础的"再教育"的典型案例。

长平是中国资深媒体人、时事评论作家,六四记忆 · 人权博物馆总策展人,现居德国。

德国之声致力于为您提供客观中立的新闻报导,以及展现多种角度的评论分析。文中评论及分析仅代表作者或专家个人立场。

© 2022年德国之声版权声明:本文所有内容受到著作权法保护,如无德国之声特别授权,不得擅自使用。任何不当行为都将导致追偿,并受到刑事追究。

 

DW.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