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跳轉至内容
  2. 跳轉至主選單
  3. 跳轉到更多DW網站

德國啤酒的日子不好過

2005年2月6日

德國啤酒業的掌門——「歐特克博士」(Dr. Oetker)集團公司正在大刀闊斧地進行企業整頓。該公司旗下的Berliner Kindl是首都柏林的傳統品牌,釀酒130年後,Berliner Kindl的廠門不久將關閉。就是德國多特蒙多市的傳統品牌Brinkhoff啤酒廠——歐特克博士公司的另一個啤酒生產基地,將來也不再飄出啤酒的香氣。德國的啤酒市場怎麼了?

https://p.dw.com/p/6D0l
神聖不可侵犯的啤酒開始想各自的出路圖片來源: dpa

這個話題說起來就長了。啤酒可以說是德國的「國飲」,歷史悠久,其地位在德國人心目中神聖不可侵犯。但近年來,多如牛毛的德國啤酒廠的日子卻大不如從前,小廠一家家關閉、改行。現在,大廠也首次開始「遭殃」了。歐特克博士公司的啤酒部計劃裁減450個工作崗位。啤酒部總管卡爾馬耶爾說:「啤酒市場的需求量不斷下降,生產能力嚴重過剩,對企業進行徹底整頓勢在必行。」

卡爾馬耶爾解釋他的改組方案說,他們是集中兩個城市的啤酒生產基地,多特蒙多的集中到另一個老字型大小DAB啤酒廠,柏林也是集中到另一個老字型大小Schultheiss廠。歐特克博士公司至今在兩個城市各擁有兩家大啤酒廠,目前每個廠都是半飽。關閉兩個廠之後,該公司準備在今後12個月內,對剩下兩個廠進行合計5000萬歐元的投資。

對消費者來說,這個整頓計劃不會給他們帶來什麼變化。無論是Berliner Kindl牌還是Brinkhoff牌的啤酒,將來都不會從商店消失,只是其釀酒罐換了個地方。

100多年前以發酵粉起家的歐特克博士公司花費了多年的時間,才建成其在德國的啤酒帝國的。2004年,歐特克博士公司成功地收購了多特蒙多的「Brau und Brunnen」飲料公司,一躍成為德國的啤酒老大,旗下的品牌除著名的拉德貝爾格(Radeberger)和積發(Jever)以外,還有Schoefferhofer Weizen、德國第一個推出無酒精啤酒的Clausthaler、和Sion Koelsch等諸多品牌。


發展趨勢早已明了

德國食品、享受品、餐飲業工會的飲料部主任維特表示:「這是一個很正常的發展。」德國目前依然還有大約1260家大小啤酒廠,與此相對的,是每況愈下的啤酒消費量。

Ernst & Young企業咨詢公司的行業專家伯爾克表示:「要想理解德國目前的狀況,必須要回頭看看過去。」他告知,1976年,聯邦德國的年人均啤酒消費量還在156升,佔飲料總消費量的23%,可謂啤酒廠的黃金時代。當時,基本上沒有什麼人考慮過未來。但從那時起,啤酒業就開始走下坡路。而且,近30年來飲料市場上的新品種頻頻問世,花樣不斷翻新,使啤酒的日子更加難過。


小廠機會看好

伯爾克認為:「德國啤酒也面臨一個形象問題。德國人更多地把啤酒看作是用來解渴的,而不是像葡萄酒或者小香檳那樣,是供享受的。」德國從1516年起嚴格執行至今、並以此為自豪的著名《啤酒純淨法》(只許用麥芽、啤酒花、酵母及水釀制啤酒,不得摻合任何其它添加劑)保障了德國啤酒的品質不會太差,但品牌之間的差別實話說來並不是真的很大。至於啤酒是裝在漂亮的玻璃瓶裡,還是裝在廉價的塑料瓶裡,並不會影響瓶中之物的品質。

專家們認為,所謂的餐館酒廠,也就是自產自銷、產量不大的小啤酒廠,它們將來的生存機會看好。工會的飲料專家維特說:「這種小廠往往是老字型大小,在消費者心目中的形象很好,也用不著長途運輸。」但中等規模的啤酒廠將來的日子卻會越來越艱難。維特認為,這些廠如果僅供應本地市場,生產能力就會過剩,但要想在全國開展業務,它們的規模又不夠大。此外,跨國啤酒公司也嘗試在德國佔領一席之地,比如荷蘭的喜力(Heineken)、比利時的英特普魯(Interbrew)和丹麥的嘉士伯(Carlsberg)就在德國非常活躍,更加重了德國本地廠家的壓力。


寄希望於感情紐帶

但即使飲料市場的發展趨勢是無酒精和新花樣,而且市場整頓還必須再進一步,德國啤酒的底氣還是很足的。咨詢專家伯爾克表示,啤酒是德國文化的一部分,德國人對啤酒一往深情,絕對不會輕易放棄他們的「國飲」。


轉載或引用務請標明「德國之聲」
本站網址:www.dw-world.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