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跳轉至内容
  2. 跳轉至主選單
  3. 跳轉到更多DW網站
媒體

德語媒體:誰在動搖香港的經濟根基?

文山 摘編
2019年9月9日

《圖片報》抨擊德國企業只顧生意不顧人權,還呼籲梅克爾邀請黃之鋒拜訪總理府。《商報》認為,中國經濟陷入了困境,歐洲應該利用這一時機迫使中國做出重大讓步。《新蘇黎世報》則指出,正在掏空香港經濟根基的不只是暴力示威者,還有北京中央政府。

https://p.dw.com/p/3PHjh
Hong Kong | Proteste
圖片來源: Reuters/T. Siu

(德國之聲中文網) 漢堡出版的《圖片報》以"請讓黃之鋒自由旅行"為題,刊發評論指出,黃之鋒周日又被警方逮捕,一天後重新獲釋,這再次說明,中國當局非常恐懼真相,想阻撓黃之鋒飛往德國。文章認為,這一事件更是彰顯出了為自由而鬥爭的重要性。

"這次還只是拘禁一天,目的是阻止黃之鋒出席周一(9月9日)晚上《圖片報》在德國議會大廈舉辦的活動。而在將來,像黃之鋒這樣的人物,有可能遭到好幾月、好幾年、甚至好幾十年的拘禁。這個將來,也就是中國獲得完全掌控權的時候。"

"德國企業在中國獲得價值數十億的訂單,但是在隨梅克爾總理訪問中國時,這些企業高管卻對香港或者中國少數民族受壓迫的事情隻字不提。商界大佬們的卑鄙算計是:誰要是過於響亮地為人權呼喊,誰就會在中國做虧本生意!"

"但是,德國今年要慶祝柏林牆倒塌30周年,我們有著特殊的責任,對於那些為自由而奮斗的人,我們不能撇下他們不管。"

"梅克爾總理在中國訪問時,與中國領導人談到了香港問題,在聯合新聞發布會上也強調了香港人的權利。現在,到了將言辭轉化為實際行動的時候了。梅克爾總理,請支持黃之鋒!請正式邀請他拜訪總理府!"

Bundeskanzlerin Merkel in China
圖片來源: picture-alliance/dpa/M. Kappeler

杜塞道夫出版的德國《商報》則以"中國需要夥伴"為題,刊發社論指出,如今的中國其實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需要國際夥伴,尤其需要德國。

文章注意到,中國的最新外貿數據出乎意料地疲軟,貿易戰造成的不利影響越來越明顯。一旦作為中共執政合法性根基的經濟出現了降溫態勢,北京就會比以往更為迫切地需要外國夥伴的支持。作者認為,梅克爾在北京公開談及了香港等敏感議題,而中方卻並沒有對此做出強烈反應,這已經能說明中國需要德國甚於德國需要中國。

"德國政府必須利用好這次機會,像梅克爾總理在訪華時那樣,堅持要求中方在市場開放等方面做出讓步。沒有人比梅克爾更適合承擔這一任務:北京方面一再強調,梅克爾在過去12年間經常到訪中國、中國領導人也經常前往柏林。"

"梅克爾與中國領導人建立了穩固的關係。沒有任何其他西方國家領導人擁有比梅克爾更好的與中國高層的關係。而對於中國來說,向德國、歐洲做出重大讓步,其實也符合中國的自身利益。"

"這意味著,今後幾個月,歐洲與中國的投資保護協議必須要取得實質性進展;只是對個別行業、個別企業的放寬限制也是遠遠不夠的,中國之前總是把這種個別放寬吹捧成開放市場之誠意,而實質上並非真正的讓步。"

"這也意味著,在華外國企業裡的中共黨支部絕不可以對企業或者員工施壓,即便這些員工的意見不與中國當局保持一致。"

"而且,中國政府最好能更加認真地對待德國經濟界對中國社會信用體系的擔憂。出言安慰還遠遠不夠,必須要拿出實際行動來。"

China Hongkong PK Carrie Lam
圖片來源: Reuters/A.A. Dalsh

瑞士《新蘇黎世報》以"示威運動威脅香港的地位"為題,刊發評論指出,香港是眾多跨國企業與銀行的重要樞紐,但是,這座城市獨一無二的優勢,也有可能很快消失,其速度甚至會超出大家的想像。

"香港是全球最為重要的金融中心之一,憑借其背靠中國內地的優勢,其出口貿易額排名全球第八。1300餘家跨國企業將他們的亞洲總部設立在香港。如果抗議以及暴力事件持續下去,這一獨特的地位就會受到威脅。沒有什麼東西能比政治不穩定更能令投資者厭惡。今後,如果投資者要決定在哪裡擴大業務,就有可能選擇香港之外的地方,比如新加坡。香港的許多優勢現在正受到威脅。"

"經濟界代表現在表示,香港的根基目前還在運轉,比如法制穩健、現代化的金融體系、鮮有腐敗、稅負較低、基礎設施出色。美國傳統基金會(The Heritage Foundation)的經濟自由度指數排行榜上,香港經常位列第一名。但是,這些根基也會被侵蝕,比如暴力事件無法很快結束時,也比如外國投資者覺得北京越來越多地掌控香港時。"

"現在,各方都對局勢盡快緩和承擔有同樣的責任。香港街頭的示威者固然有權表達他們的不滿,但是不應該再丟擲石塊、投擲燃燒瓶。林鄭月娥及其特區政府則必須用合適的手段去回復平靜與秩序。而北京的當權者則必須要證明,香港的'一國兩制'原則確實得到了恪守。"

"然而,問題就在這裡。根據之前媒體的報導,林鄭月娥早就希望能夠答應示威者的部分訴求,但是當時卻遭到了中共高層的回絕。這意味著,正在挖空香港經濟根基的,也包括北京的中央政府。"

摘編自其他媒體的內容,不代表德國之聲的立場或觀點

 

跳轉至下一欄 瀏覽更多相關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