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跳轉至内容
  2. 跳轉至主選單
  3. 跳轉到更多DW網站

長平觀察:「東亞病國」藥不能停

長平
2020年2月28日

中國政府稱《華爾街日報》評論「種族歧視」。時評人長平認為,假如梁啟超活到今天,他仍然會稱中國為「東亞病國」。

https://p.dw.com/p/3YZgD
China Liang Qichao
嚴復、梁啟超經常用"病夫"來形容中國:政治不民主,甘於為奴,改革速度緩慢,官場積習太重,致使國家變成"東亞病夫"圖片來源: picture-alliance/CPA Media/Pictures from History

(德國之聲中文網)因為不滿一篇批評其抗疫失責的專欄文章,中國政府吊銷《華爾街日報》3名駐京記者的記者證,並勒令他們五日內離開中國。那篇專欄文章的標題是"中國是真正的亞洲病夫"(China Is the Real Sick Man of Asia),作者是《華爾街日報》專欄作家沃爾特‧拉塞爾‧米德(Walter Russell Mead),他批評了中國政府在抗擊新冠病毒疫情中出現的問題。

現在我們已經知道,中國政府在此疫情暴發之後的問題比米德所批評的要大得多。早在2019年12月底,專業人士就已經知道出現了極其危險的新型冠狀病毒並上報。中國政府的應對策略首先是打擊"吹哨人",禁止病例樣本的基因檢測,組織民眾"萬人宴"和春節聯歡。在此期間,數萬人已經感染,上千人走向黃泉。隨後,中國政府倉促封城,隨意毆打、拘捕和關押民眾,大規模刪除訊息,阻止求助和批評。

這並不妨礙中國外交部發言人耿爽認為,米德的文章"詆毀中國政府和中國人民抗擊疫情的努力"。尤其讓他義正詞嚴的是,報社編輯還為文章加上了"帶有種族歧視色彩的聳人聽聞標題","引起中國人民的極大憤慨和國際社會廣泛譴責"。

中國人複雜的殖民地歷史記憶

此一事件引發了各方人士對於"東亞病夫"歷史尋蹤的熱情。人們發現,"歐洲病人"、"亞洲病人"、"非洲病人"在英語世界廣泛應用,多指國家或者政府而不是人民,也不含有對所涉國家的國民的歧視含義。中共喉舌媒體《環球時報》也曾發表評論稱埃及是中東病人,而美國《外交政策》也曾在標題中以"亞洲病人"來描述中國,中國政府並未吱聲。

不過,這並不能掩飾"東亞病夫"在中國語境中的確有更多含義。嚴復、梁啟超經常用"病夫"來形容中國:政治不民主,甘於為奴,改革速度緩慢,官場積習太重,致使國家變成"東亞病夫"。" 清末公知康有為、梁啟超等人將此詞的含義從國引申到民,"其人皆為病夫,其國安得不為病國也!"既嘆息國民體格不夠健壯,更痛惜國民自甘為奴,政治上太怯弱,致使國家沉痾深積。不用說,假如梁啟超看到今天的中國政治,仍然會以"病夫"形容之。

李小龍等人的影視作品和百年屈辱歷史教育,將"東亞病夫"和殖民歷史掛鉤,成為外國人欺負中國人的一個符號。《華爾街日報》評論標題,的確會讓接受這個教育的中國人感到不適。西方的部分華人,也有可能直接將"China"置換成"Chinese",擔心自己在瘟疫流行時期遭受歧視。對於其中的一些人來說,即便是更加明確地批評中國政府,他們也會感覺是在"辱華"。

毫無疑問,殖民歷史是一些民族遭受侵略與剝削的悲慘記憶,中國人也不例外。但是,由於1949年以後中共統治帶來的深重災難--無論是政權對人民的直接殺戮,還是政治運動導致的飢荒和凋敝,以及對中國傳統文化的毀滅,其慘烈程度和死亡人數,都在很多方面居於歷史之最--這就使得人民對於殖民地歷史的記憶變得複雜起來。今天的上海人對於上海租界的記憶,青島人對於德國人留下的城市建設的描述,都並非"屈辱"兩個字可以概括的。更不用說,如果讓香港人比較英治時代和"回歸"後的今天,愛國主義教育者會無地自容,如果他們還知道害臊的話。

China Wuhan Augenarzt  Li Wenliang gestorben
李文亮在警方訓誡書上簽下的"能"、"明白"等手跡,帶給中國人民的屈辱感,遠遠大過"Sick Man of Asia"這幾個英文單詞圖片來源: AFP/Social Media/Li Wenliang

"中國人民的極大憤慨和國際社會廣泛譴責"

2020年2月的第一個星期裡,的確發生了一件"引起中國人民的極大憤慨和國際社會廣泛譴責"的事件,令億萬網民傾巢出動,含悲抗議。但那並不是被中國政府屏蔽、中國人民根本就看不到的《華爾街日報》文章,而是2月7日新冠病毒"吹哨人"李文亮醫生去世。他在警方訓誡書上簽下的"能"、"明白"等手跡,帶給中國人民的屈辱感,遠遠大過"Sick Man of Asia"這幾個英文單詞。我相信耿爽下班後回到家中刷手機的時候,也不會不承認這個事實。

與"不能"、"不明白"一起引發億萬網民共鳴的是,李文亮醫生去世前接受媒體採訪留下的一句話:"一個健康的社會不應該只有一種聲音。"人們更加意識到,專制政權控制訊息傳播是災難擴大的根源,"我要言論自由"成為悼念李文亮醫生的重要口號。

中國政府對"中國人民的極大憤慨和國際社會廣泛譴責"的回應,《端傳媒》發表的一篇報導描述說,是大規模的封號、請喝茶、禁止出境和拘禁。有一位讀者在這篇報導後面留言,認為報導還是太輕描淡寫了:"共八百餘人能夠被精確追蹤,並且這些人都會被警察找。別問我是怎麼知道的,因為我就是八百多人中的一個……我認為本文所描述的並不是言論審查唯一的運作模式。能夠被揭露的黑暗固然是黑暗的,然而那些不為人們所知的黑暗呢?……這些人遭遇的恐懼和迫害是更加深重的,然而他們卻沒有機會發出自己的聲音。"

紐約大學法律學者孔傑榮教授痛斥中國政府說,"一個在中國鎮壓穆斯林、西藏少數民族的政府,他們居然說《華爾街日報》的標題是種族主義的,太荒謬了。"其實,這個政權,對漢族人又何嘗不是如此?

長平是中國資深媒體人、時事評論作家,現居德國。

德國之聲致力於為您提供客觀中立的新聞報導,以及展現多種角度的評論分析。文中評論及分析僅代表作者或專家個人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