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跳轉至内容
  2. 跳轉至主選單
  3. 跳轉到更多DW網站

長平觀察:老兵仍是黨的人?

長平
2016年10月18日

維權退伍軍人包圍中央軍委大樓。時評人長平認為,老兵覺得他們是政府的「自己人」很有可能是自欺欺人。

https://p.dw.com/p/2RMEx
China Peking - Soldaten prostieren am Bayi Gebäude
10月11日在北京中央軍委大樓前集體上訪的退伍老兵圖片來源: Reuters/T. Peter

(德國之聲中文網)在批評人士及維權律師遭到大規模打壓、民間社會空前萎縮的當下,竟然有數千名上訪者包圍了位於繁華長安街的中央軍委大樓,時間長達一天一夜。更不可思議的是,沒有武警的催淚瓦斯和大棒,更沒有軍隊的機槍和坦克,而是當局竭力安撫,連夜急調九個省長進京化解,同時召集各部門高級別的領導和上訪者代表對話。據稱在得到具體的承諾之後,上訪者和平散去。

從現場來看,這是一場令人驚奇的成功維權活動。儘管中國媒體對此諱莫如深,但是它所引發的話題至今仍在社群網站討論。輿論普遍認為,毫無疑問,這場維權活動策劃精細,組織周到,行動果斷,可謂有勇有謀;但是,成功進退跟他們的特殊身份有關--他們是退伍軍人。中共對付群體維權事件主要依靠暴力,而暴力執行者又主要是武警和軍隊。在全國各地,大量的退伍軍人在維權時被地方當局像普通上訪者一樣冷漠或者打壓。但是,一旦他們成功組織起來,很難想像當局會調集武警和軍隊進行血腥鎮壓。

這種特殊身份成為爭論的焦點。除了擁有技術或者官銜的專業軍人,大部分退伍老兵的服役經歷對就業無所裨益。因此,發達國家的退役軍人大多需要接受再教育或者就業培訓,才能重新融入社會。那些不能正常融入社會的傷殘老兵,則需要依靠特殊的榮譽來維持尊嚴與日常生活。這種特殊榮譽就是他們冒著生命危險保護國家和人民的安全。

中國退伍老兵的情況較為複雜。國家並沒有為他們提供足夠的再教育或就業培訓機會,留給他們的主要是被突出宣傳的特殊榮譽。依靠這種榮譽,他們能夠得到一些福利和就業照顧。然而,這種榮譽並沒有像宣傳希望的那樣得到廣泛認可。在沒有就業技能的情況下,過度強調榮譽身份強求照應,有時會給人飛揚跋扈的印象。

China Xi Jinping Besuch bei der Armee
時事評論員長平認為,一旦離開軍隊,老兵是否"配姓趙"顯然是一個疑問圖片來源: Imago/Xinhua/Li Gang

中共在野之時反復呼籲軍隊國家化,奪得政權之後反其道而行之,堅決拒絕軍隊國家化,稱之為西方國家的"反華陰謀"。將黨軍與國家榮譽掛鉤,未免有些裂縫。其次,在現實生活中,無論是"六四"天安門民主運動,還是反對濫建化工廠的環保抗議,武警和軍隊的槍口都代表黨對准人民。這些鎮壓者退伍之後淪為弱勢底層,遭到嘲笑勢所難免,這就進一步減弱了榮譽需要的尊重。

"秋後算賬"大有可能

沒有選票賦予合法性,中共強調"槍桿子裡面出政權",這讓很多老兵產生一種認識,以為既然他們為黨效命,那麼黨也必然視他們為自己人。也正是基於這種觀念,他們比其他底層失業者更覺不公,也更加憤怒。他們認為,自己的上訪會被區別對待。

這種認識有一定的道理,不過在很多時候,它是一種錯覺。從1930年對"AB團"殘忍肅反,到70年代清算"林彪反革命集團",再到近年來針對軍隊高層的"反腐鬥爭",對自己人"殘酷鬥爭、無情打擊"是一種傳統。再說,誰是"自己人"還很難說。"生是黨的人,死是黨的鬼"在很大程度上是一廂情願。一旦離開軍隊,是否"配姓趙"顯然是一個疑問。

中共對於"包圍中央軍委"這種抗議活動的容忍,顯示的並非是對"自己人"手軟,而是它內部虛弱已到必須忍氣吞聲的地步,並且此一情況被維權組織者掌握。

不過,從中共的歷史信用記錄看,很難相信它會完全兌現什麼承諾。在嚴打維權活動的時期包圍中央軍委大樓,當局之震驚可想而知。"六四"之後,可以類比的抗議活動,只有1999年法輪功練習者圍堵中南海外了。那一次舉動帶來的是延續至今的殘酷鎮壓。如果退伍老兵沒有持續的抵抗能力,無情的"反攻倒算"勢所必然。

長平是中國資深媒體人、時事評論作家,現居德國。

德國之聲致力於為您提供客觀中立的新聞報導,以及展現多種角度的評論分析。文中評論及分析僅代表作者或專家個人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