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跳转至内容
  2. 跳转至主菜单
  3. 跳转到更多DW网站

客座评论:拜登对华政策的四个关键词

邓聿文
2021年2月23日

拜登上台已一月,其内政外交初露端倪,对华政策可以用四个关键词来概括:实力竞争、民主人权、战略忍耐、盟友体系。

https://p.dw.com/p/3pjdh
China | Präsident Xi Jinping und Joe Biden
"中美关系是竞争而不是冲突"图像来源: Lintao Zhang/AP Images/picture alliance

(德国之声中文网)先说拜习通话,虽姗姗来迟,且从双方公布的通话内容看,强调各自关切,交集基本没有,与外界的期待有落差,但是,这并不说明他们的通话只是要向各自国家和外界做表面文章,两人能够通话且时间达2小时,其实释放出了比公布的新闻通报更值得咀嚼的信息。

美中关系经过特朗普四年的搅和,双方只差真刀真枪地干一仗。在特朗普政府后期,美中高层完全断绝来往,双方恶语相向,拜登在这种情形下上台,外界对两国恢复高层接触,虽抱有期待,可并没有太大信心。尽管中国政府在拜登选胜后不断向其递橄榄枝,但习近平也是在1月6日美国参议院确认拜登当选后才向他发出贺电的。从拜登一方看,受制于美国眼下的反华气氛,他对中国递来的橄榄枝能避开就尽量避开,对习的贺电以及此前中国外交部的贺电,拜登及其过渡团队都未有回应,给人感觉中方热脸贴上了拜登的冷屁股。

现在两国领导人终于通了话,说明他们起码有坐下来沟通的愿望。这点很关键,如果像特朗普后期双方看一眼对方都厌恶,根本不愿来往,两国关系就只能继续冰冻。而误判往往就是在这种互相厌恶中发生的。双方愿意交流,尽管各说各的,但至少让对方明白自己的底线在哪里,不要轻易去踩,从而有助减少误判。而在底线之外的其他领域,双方可以求同存异或者进行有限合作。

美中领导人通话不仅仅是双方有沟通的愿望。冰冻了一段时间,又在如此气氛下,既然决定通话,就一定要在一些具体问题或者大的原则和方向上达成某种共识,若只是各自表述立场和态度,就真的没有必要通话,或者通话也不用2小时。因为在之前的布杨通话中,双方的立场和态度已经表达了。事实上,布杨通话乃拜习通话的前奏,是为后者准备和暖场的,双方在外交主管官员层面将分歧摆明,虽然在最高领导人的通话中还是要强调这些分歧,但后者的重点是讨论双方如何管控分歧,这一部分在双方各自的新闻通报中没有体现出,但不表明他们没谈到。

拜登何以选在中国牛年除夕同习近平通话?一方面当然因为这是中国最重要的节日,另一方面也是因为两人的通话不是泛泛而谈,要有一点具体成果,而如果要达成某种成果,就必须进行精心准备,做好前期功课,而这需花时间。从这个角度看,拜登在上台23天才同习通话,非是故意要冷落习,可能实是因为两人都觉得,美中关系的重要性及目前状况,要求两人不谈则已,要谈的话就需取得一定成果。这个成果也许是对改善双方关系的一种共识,也许是在某个具体问题上达成某种谅解,但眼下还不适宜公布出来。

Symbolbild USA China Beziehungen
"双方看一眼对方都厌恶"图像来源: imago images/B. Trotzki

竞争而非冲突关系

拜习通话虽然各唱各的调,然而拜登随后在接受哥伦比亚广播公司采访时特意指出,中国是美国最激烈的竞争者,不是冲突者,两国是竞争而非冲突关系。这个特意的区别就定义了两国关系,它和特朗普政府对中国的定位有着本质的不同。后者实际把两国关系定位于敌对关系,特朗普四年的对华举措,尤其是后两年,只有从“敌对关系”的角度才能解释得通。两国冲突不一定会发展到敌对关系,但敌对关系一定是冲突的。两个对手的竞争如果像拜登所言是最激烈的话,虽然最后也有可能导致冲突,但在进入冲突前,它在性质上还只是一种竞争关系,规范它们的,是一种竞争逻辑,而非冲突逻辑。假如是冲突逻辑,可以使用除现代文明不允许使用的手段之外的一切手段来打击对手,但竞争逻辑,哪怕是最激烈的竞争,则只能在竞争的框架内打击对手。虽然在现实中,对什么是竞争什么是冲突存在模糊地带,可理论上这两者是清晰的。所以,竞争和冲突是两种性质不同的矛盾,具有本质差别。拜登将美中关系界定为最激烈的竞争,至少在他看来,中国只是美国不得不防范的一个最大竞争者,不是美国的敌人。此乃拜登和特朗普对待中国的不同,或许也是拜习通话达成的一个共识成果。

既是竞争者,那么拜登的对华政策和采取的手段和方式无疑要有别于特朗普。拜登政府在这个月的行为初步显示了这种风格和特点,从拜登、布林肯和苏利文等美国政府国安团队和其他高官的讲话、表态和采访以及具体行动中,外界大致可判断拜登对华政策的关键所在以及美中关系今后的走向,也即本文开头指出的四个关键词。

实力竞争

第一个关键词,实力竞争,即提升美国的国家实力,在实力的基础上同中国展开竞争。竞争是美中关系的基调,但拜登给它加了一个前提,即美国要有强大的实力,只有实力强大才能达到威慑中国之效果,在美中竞争中取胜。这不是说美国的国家实力现在不如中国,而是拜登看到了美国实力的相对下降,尤其在特朗普四年,拜登认为,其内政外交,包括同中国打贸易战、退出国际组织、威胁盟友、大选乱象以及糟糕的疫情处理手法,都严重损害了美国的国家利益和声誉,导致美国实力在这四年下降明显。所以拜登在去年总统大选期就提出要同中国对抗,先把美国的事情做好,提升美国的国家实力。需注意的是,提升美国实力并非仅仅针对中国,而是拜登的一个总的施政方针,只是他首先把它落实在对华政策上。拜登已指示专门团队全面检讨特朗普的对华政策,评估美国在经济、科技、产业的状况,特别涉及美国关键技术优势方面的供应链是否依赖中国。这是拜登对华政策的指导思想。

民主人权

第二个关键词,民主人权,拜登对华政策的核心或者关键将聚焦中国的民主人权状况,促使中国遵守普世价值,纠正和惩罚中国政府对人权的压制和迫害行为。民主和人权是美国坚守的价值观,也是民主党的思想武器,至少在思想和政策上,这是它的立党之本,民主党更会把民主和人权作为美国对外政策的基点。特朗普四年,华盛顿在后期才在对华关系上将政策的着力点转移到民主和人权上,对中国政府在新疆西藏和香港问题上的一系列做法进行了制裁。然而,由于特朗普本人不重视民主和人权,经常攻击媒体和政敌,尤其在美国的种族骚乱和大选中的种种表现,导致美国作为民主灯塔的形象严重受损。拜登需要修复这一形象,才能对中国更好地开展民主和人权外交,提高美国在中国民众中的吸引力。在拜习通话和布杨通话中,由于习、杨已经宣告新疆西藏香港是中国的核心利益,美国最好不要轻易去触碰,否则会损害两国关系,而拜、布也宣称北京将为它在这些地方的压迫人权的做法付出代价,美国不会在中国的民主和人权问题上退让,因此,两国势必在此角力,如果不能有效管控,很可能会由竞争关系滑向冲突关系。

USA | Winterwetter in Texas
拜登需要优先解决国内困境: 德克萨斯州突降大雪,停电断水,数十人死亡图像来源: Montinique Monroe/Getty Images

战略忍耐

第三个关键词,战略忍耐,这是拜登处理对华关系的总的作风或特点。拜登之前在谈到他同习的通话时表示不急于通话,不到时候,这实际是一种“忍耐”做法,他也明确说过不急于和中国打交道,对中国要“战略忍耐”。这个词给人的印象好像是实力弱的一方在于己不利的情况下保存实力,避免对方锋芒,等待时机大举反击。美中关系当然不是美弱中强,但拜登为什么要提出“战略忍耐”?一方面原因在于拜登以内政为优先,美国目前的撕裂和矛盾达到了一个阶段之最,拜登本人也被很多特朗普的支持者指责为靠舞弊窃取了大选,此外,疫情和经济尚没有太大起色,这些问题是拜登施政的当务之急;另一方面原因也许在于,清理特朗普对华政策的积弊需要时间,拜登要搞清楚特朗普四年和中国的对抗到底对两国关系特别是美国的利益损害到何种程度,美中经济、科技、产业、人文的缠绕状况,盟友对华的立场和美国的看法等,在这些问题基本摸清前,不宜贸然对中国出大招狠招。战略忍耐给了双方时间去思考各自的应对模式。

盟友体系

第四个关键词,盟友体系,这也是拜登对华政策的支柱。特朗普基本上是疏远盟友,同中国单打独斗,尽管美国实力远强于中国,但中国也在快速追赶美国,尤其在某些领域,比如经贸这块,中美的实力在拉近,美国要单挑中国,把中国压制下去,会感觉很吃力,付出较大代价。拜登看到了这一点,在美国实力相对下降的情况下,需要联合盟友和伙伴,共同对付中国。这既让盟友和伙伴分担美国的责任,同时在它们那里又能树立美国尊重盟友和伙伴的形象,使它们信任美国。还有,组建民主国家同盟体系,在涉及民主人权以及全球利益的问题上,建立包括经贸科技、气候变化等在内的一系列更高的国际标准和规则,用民主国家的整体力量迫使中国遵守,否则就将中国排斥出新的国际规则规范和秩序之外,从而确保美国在21世纪的领导权。拜登将会持续强化盟友和伙伴的关系。

以上四个关键词能让我们看清拜登政府对华政策的整体框架、原则重点和处理手法,它能否达到拜登的预设效果则要看具体的运作,中国的反应以及外部环境的变化。现在言成功尚早,但总的来说,拜登时期的美中关系会拉长对抗过程,降低对抗程度,未来两国依然处在巨大的不确定性即互相适应中。

 

德国之声致力于为您提供客观中立的新闻报道,以及展现多种角度的评论分析。文中评论及分析仅代表作者或专家个人立场。

© 2020年 德国之声版权声明:本文所有内容受到著作权法保护,如无德国之声特别授权,不得擅自使用。任何不当行为都将导致追偿,并受到刑事追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