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跳转至内容
  2. 跳转至主菜单
  3. 跳转到更多DW网站

打动人心是扩大疫苗接种的制胜法宝?

2021年8月22日

联邦德国政府吁请公民接种疫苗。然而,接种战役停滞不前。心理学家们认为,政治和媒体信息交流中也有失误。如何才能做得更好呢?

https://p.dw.com/p/3z5cm
Kinder Jugendliche Impfung Corona
图像来源: Sven Hoppe/picture alliance/dpa

(德国之声中文网)戴着口罩的医务工作者,有时甚至身穿全套防护服,弯下腰,将针头扎进疫苗接种者的上臂——德国媒体的电视画面上,常出现这一情景。 在全国各地的招贴画宣传活动中,人们在街头巷尾也到处可见这一图片。它已然成了一种象征。 

心理学家格吕纳瓦尔德( Stephan Grünewald )在接受德国之声采访时说:“从心理学角度看,这一戏剧性情景未能构成有说服力的接种疫苗理由。” 他相信,对许多人来说,它反让人害怕。   

这位心理学家指出,图像的力量是一重要因素。

格吕纳瓦尔德是心理学家、市场研究员、政治顾问和书籍作者  
格吕纳瓦尔德是心理学家、市场研究员、政治顾问和书籍作者  图像来源: Maya Claussen

他说,政治家还应更关注、解决人的内在抵触问题,从而能使更多人愿意接种。他指出, “许多无意识的、非理性的因素”起着作用。   

还有来自医学界的呼声。重症医学专家扬森斯(Uwe Janssens)便呼吁,做更多咨询和解释工作,在心理学家的协助下更认真对待人们的恐惧心理。    

格吕内瓦尔德表示,“如果说,商业中一半是心理学,那就可以说,大流行瘟疫中四分之三是心理学!”。  

建立信任    

心理学家基尔施( Peter Kirsch)对德国之声表示,人们害怕的事情之一是,经由注射,某物进入了体内,可典型的疫苗接种图片一次又一次强调的恰恰是这一过程。  

基尔施是曼海姆心理健康研究所专家
基尔施是曼海姆心理健康研究所专家图像来源: Tobias Schwerdt

他解释说,随着新冠,出现了其它陌生的东西,例如,很多人最初便无从想象,什么是“mRNA 疫苗和基因技术”。

此外,对于风险,不少人更多地是不愿承受,或至少对之有一种矛盾心理,也就是说,“他们只在自己权衡机会和风险后才做出决定”。他指出,对决定的研究结果显示,相对于机会,风险常被当事人高估。    

就这些非常仔细权衡风险的人而言,信任极其重要。基尔施教授批评说,政界却常常在此给出了糟糕的形象:例如,“在关于年轻人是否应该接种疫苗的问题上的不和谐”,或在有关口罩作用的问题上,政界人士的说法前后不一,先是说“无必要”,后又转为“人人有责”,从而构成一种信任丧失,影响迄今。

激励手段   

涉及时下“是否接种疫苗?”这一问题,还有另一个与信任相关的视角。在一项研究中,基尔施教授分析了人们对机构、政治、科学和媒体的总体信任程度与接种疫苗意愿之间的关系,发现了一个重要的相关性:人们对机构越信任,便越愿意接种疫苗——反之亦然。   

怀疑论者们还常有一种“阴谋论心态”。心理学家基尔施指出, “这些人倾向于看到一种有自己议程和目标的幕后秘密力量”,因而导致“自我赋权”,这意味着,“当事人不再觉得该受社会规则、规范的约束”。他承认,如何解决,是一大难题。 

免费赠送烤肠亦可以吸引更多的人接种疫苗。
免费赠送烤肠亦可以吸引更多的人接种疫苗。图像来源: picture-alliance/dpa/M. Schutt

使用激励措施或可为一种选项。一方面,可采用正面激励手段。比如,提供接种疫苗后的免费香肠或汉堡包,一些地方行政当局已有成功尝试。不过,基尔施教授指出,对那些的确拿不定主意的人,尚需提供明显更高的激励。    

另一方面,也可采用负面激励手段:例如,自10 月中旬起,未接种疫苗者若想进电影院看电影,必须自掏腰包,付新冠检测费。基尔施甚至建议更进一步:“必须让当事人明白,若不接种疫苗,你就必须放弃某些享受。” 

强制接种是一种选项?   

在缩略词“2G”名下,德国国内正讨论将某些自由限制于“康复者”和“接种疫苗者”的可能性,从而加大压力,促进人们接种疫苗。不过,心理学家基尔施指出,此举对疫苗接种的真正强硬反对者无效。    

要不,实行强制接种? 专家对此提出警告。他指出, “一年半来,联邦政府一直在说不会强制接种疫苗。如果现在方向改变,则只会对阴谋论者、反疫苗者和横向思维者们的说法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根据他们的说法,政府一开始就别有所图。”   

© 2021年 德国之声版权声明:本文所有内容受到著作权法保护,如无德国之声特别授权,不得擅自使用。任何不当行为都将导致追偿,并受到刑事追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