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跳轉至内容
  2. 跳轉至主選單
  3. 跳轉到更多DW網站

大國交惡殃及學術環境:華裔學者離美成趨勢?

2023年7月18日

有研究報告顯示,美國的華裔研究人員在中美緊張的政治氣候下日漸擔憂,更多人選擇離開美國、前往中國等地任職。一位資深華裔學者在不久前離開了華盛頓智庫、赴港大任職,他認為,麥卡錫主義正在美國捲土重來。

https://p.dw.com/p/4U389
美國前總統川普的 「中國行動計劃」(China Initiative,也稱「中國倡議」)給華裔研究人員以及對華合作帶來了寒蟬效應。雖然拜登政府結束了該倡議,但其陰影仍未散去
美國前總統川普的 「中國行動計劃」(China Initiative,也稱「中國倡議」)給華裔研究人員以及對華合作帶來了寒蟬效應。雖然拜登政府結束了該倡議,但其陰影仍未散去圖片來源: daniel0Z/Zoonar/picture alliance

(德國之聲中文網)美媒《外交政策》近日的一篇報導指出,越來越多的華裔科學家正在離開美國,這對華盛頓來說是一個壞消息。

報導表示,幾十年來,居住在美國的華裔科學家為推動美國科技發展做出了貢獻。但是,隨著美中政治關係惡化、美國當局針對中國以及華裔研究人員的審查增加,該群體中越來越多人正在離開美國。專家警告,如果這一趨勢持續下去,人才流失長期上可能會對美國的科研工作造成重大打擊。

「中國行動計劃」的寒蟬效應

一份今年6月發表在《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PNAS)上的研究報告表示,從2010年到2021年,離開美國的華裔科學家人數有所上升,其中2018至2021年期間科學家離開速度尤其快,很多選擇回到中國。這與時任美國總統川普推出的 「中國行動計劃」(China Initiative,也稱「中國倡議」)不無關係,這項有爭議的倡議給華裔研究人員以及對華合作帶來了寒蟬效應。

據《外交政策》報導,亞利桑那大學高等教育研究中心的教授珍妮‧李(Jenny Lee)表示,目前在美國,對華合作面對污名化。

根據PNAS的研究報告,在對1304名美國華裔研究人員進行調查後,發現89%的受訪者希望為美國科技領先地位做貢獻。然而同時,有72%的受訪者表示作為研究人員在美國感到不安全,61%的受訪者考慮過在美國以外尋求工作機會。

哈佛大學費正清中國研究中心的前主任墨菲(Daniel Murphy)對《外交政策》說:「我擔心美國在處理這個問題時過分關注學術關係的風險,而沒有充分考慮其益處。……而且,這種情況在兩黨都存在」。

專訪:美國是時候表明有對話的意願

中國政府加大了對海外人才的招聘力度

與此同時,中國政府在科學研發等方面投入了大量資源,長期以來一直努力從世界各地招募人才,也包括吸引科學家回國。PNAS的研究報告指出, 2010年離美的華裔科學家中有近一半遷往中國大陸和香港,而這些年來遷往中國大陸的華裔科學家比例不斷上升。

2022年11月,著名結構生物學家、美國國家科學院外籍院士顏寧宣佈將從普林斯頓大學辭職,回中國協助創建深圳醫學科學院。這在當時引起了輿論關注。

中國媒體「每經網」當時在報導中指責美國「對華裔科學家審查和打壓,輕則丟掉了研究課題和學校經費,重則被懷疑成間諜而丟掉工作」,並稱這些「看似是顏寧的個人選擇,代表的其實是當前全球科技人才競爭流動的一個縮影」。

「越來越多人問我『我們』指的是誰」

近期,又有一位資深的華裔學者選擇離開美國、移居香港。在美國布魯金斯學會工作長達17年的學者李成,近日離開了這個華盛頓智庫。李成從7月1日開始在香港大學任教,同時將領導港大新成立的「中國與世界治理中心」。

李成曾多年擔任布魯金斯學會約翰•桑頓中國中心主任及外交政策項目資深研究員。如今,他將在港大任教,並創建全新的「中國與世界治理中心」
李成曾多年擔任布魯金斯學會約翰•桑頓中國中心主任及外交政策項目資深研究員。如今,他將在港大任教,並創建全新的「中國與世界治理中心」圖片來源: Imago/Xinhua

港媒《南華早報》報導,李成在接受港大邀請成立「中國與世界治理研究中心」時說,他已經準備好離開華盛頓,他覺得華盛頓對他來說越來越陌生。他說,他認為麥卡錫主義正在美國捲土重來,像他這樣的華裔美國人在美國生活變得不那麼自在。

在2021年11月接受DW採訪時,李成就曾表示,「我的觀察是,……在美國的華裔學生或者持有綠卡的學生,因為這種非常令人擔憂的麥卡錫主義,儘管美國大學校長們都表現很好,強烈指責這種麥卡錫主義,但是已經造成了這樣一種氛圍,一些頂級的中國或華裔科學家要到中國或其他地方教書工作」。他指出,美國決策者中鷹派的政策和言論尤其是對中國的公眾,包括在美的中國留學生和學者,產生了強烈的負面影響。

伴隨著中美關係跌至歷史低點,鷹派論調和溝通困難似乎成為新常態。《外交政策》的報導指出,雖然拜登政府結束了「中國行動計劃」,但其陰影仍然籠罩著美國華裔科學家。

從半導體晶片到人工智慧,技术一直是美中競爭的焦點,華盛頓和中國政府都在設法互相「卡脖子」。在很多關鍵領域,雙方的合作很少。

《南華早報》7月1日的報導中提到了一個細節:在發表公開演講時,李成說,越來越多的人要求他澄清他是在為哪一方說話: 「當我說『我們』時,人們會問,『我們』指的是誰?」

©2023年德國之聲版權聲明:本文所有內容受到著作權法保護,如無德國之聲特別授權,不得擅自使用。任何不當行為都將導致追償,並受到刑事追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