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跳转至内容
  2. 跳转至主菜单
  3. 跳转到更多DW网站

专访:北京不会采取新的刺激经济政策

Ashutosh Pandey
2019年7月16日

中国今年第二季度经济增长率为6.2%, 为1992年以来最低。瑞银中国首席经济师王滔认为,这一数据并不糟糕。

https://p.dw.com/p/3M8tw
Schweiz Zürich Großbank UBS
图像来源: picture-alliance/Keystone/E. Leanza

德国之声: 中国今年第二季度国内生产总值的增长率降到了几十年来的最低。您为什么认为中国会努力刺激经济发展?

王滔:中国经济增长第二季度环比放缓至6.2%。我认为,首先,没有超出预料;其次,如果考虑到外部影响和国内的疲软,这一增长还是很好的。

我不会笼统说'这是几十年来最遭的',因为同30年前或者25年前相比,中国当时的经济总量比现在小得多,经济发展的阶段也是完全不同的。

一个13万亿美元的经济体在以6.2%的速度增长,它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是三分之一。因此,我不会将它描绘成一个微小的故事。

德国之声:只是同美国的贸易争端或者还有其它因素?

王滔:同去年相比,贸易紧张关系以及由此而来的出口放缓值得一提,同贸易战有关的不确定因素也伤害投资和商业氛围。此外,过去12个月里,中国国内汽车市场放慢明显,房地产市场以及汽车融资都在降温。这些是国内市场因素。但总体而言,贸易战以及由此产生的不确定性是其中最大的因素。

China Schanghai Fahnen USA und China
图像来源: Getty Images/AFP/J. Eisele

德国之声:许多人认为,中国政府今年3月宣布的包括减税在内的刺激政策,并没有发挥作用。您怎么看?

王滔:如果刺激的目标在于稳定经济是件好事。经济将稳定增长。中国国内今年的增长目标是6%至6.5%。到目前为止,前半年的增长为6.3%。我们预期今后半年的增长将继续微降,但可稳定在6.2%。

从德国和欧洲的角度看,中国的刺激政策对世界其他地区没有多大影响,因为减税面对国内,旨在提振消费。同以往不同,这次刺激政策没有促进房地产市场繁荣。

德国之声:您认为中国还会继续出台刺激政策吗?

王滔:刺激政策还有更多的空间。中国还有更多的财政调配以及货币政策的空间。但我想,目前中国政府不会采取新的更大的刺激政策,前提是,贸易战不继续升级。他们会微调现行政策,保持今年经济发展的稳定。经济增长维持在6%以上就够了。为此不必采取更多手段。我的意思是,他们可以采取更多措施,但这也意味着连带出来的负面后果,比如,负债率升高。这不是人们希望的。

德国之声:继续刺激经济会提高负债率。这是让中国三思而后行的原因吗?

王滔:中国长期性经济增长会放慢,因为中国同25年前相比发展的旺盛期已过,加上人口的老年化。因此长期看,潜在的增长率目前大约为6%,今后几年内会降到5%。假如继续刺激经济,这意味着,支持那些生产力不够高的领域,必然提高负债水平,并使之无法持续性发展。这将打乱金融市场的稳定,而这一局面不是人们希望看到的。

Symbolbild USA China Handel
图像来源: Getty Images/AFP

德国之声:您对中国今年下半年的经济发展有着怎样的预期?

王滔: 我们估计它将稳定在6.1%,同目前相比微降,因为5月以来关税升高,对整个下半年有负面影响。政府将继续采取放宽措施,同外部的下行压力持平,商界的氛围、投资热情以及消费都会受到影响。这些因素加起来,我们估计下半年中国经济增长率为6.1%,而全年的经济增长率则为6.2%。

德国之声:中国有哪些积极的迹象?

王滔:从目前的数据看,一些数据让人意想不到,工业生产、零售、汽车销售以及住房投资。并不是说,它们是持续性的。我认为积极的一点是,除汽车领域外,中国消费者没有受到很大影响。而即便外部的压力很大,中国的劳工市场也依旧显现抵抗能力,虽然失业率略有升高,但比预计要低。这也是消费未受影响的原因之一。

另外积极的一点并未表现在数据里:虽然外部影响以及持续的贸易战谈判,中国政府继续选择开放国内市场的政策,为企业减税,并使私人公司更容易得到贷款。我想,这一切将有助于中国经济的长期增长。

德国之声:这些新出炉的数据对美中贸易谈判意味着什么?中国的地位就此削弱了还是得到增强?

王滔:我想,没有人会用一个月的数据作为贸易谈判的重要支撑。总体而言,美中贸易战让中国受到当头的棒喝。因为中美贸易中,中国是顺差的一方,因此中方更依赖出口,由此而来的负面影响也就大于美方。这是现实。出于这个原因,中国需要刺激经济,维护国内经济稳定发展。他们也正在这样做。我不认为,刚刚出炉的新数据会改变他们的做法。

 

王滔是瑞银(UBS)中国首席经济师。

德国之声致力于为您提供客观中立的新闻报道,以及展现多种角度的评论分析。文中评论及分析仅代表作者或专家个人立场。